即将开通,敬请期待!!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
今年,中国申报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和“良渚古城遗址”分别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将成为世界级的名胜,并且能得到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提供的援助。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继承祖宗先辈留给我们的智慧,继承他们传递给我们的文化精神,广大丝路青年要有所作为,在诸多方面加强努力。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消失,要从两个方面看,其一是历史的必然性。历史和社会发展总是高级代替低级,当代性代替历史性,这个是不可避免的规律。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文化遗产是历史性的,永远“拿着”文化遗产是不可能的。时代的吐故纳新无法遏制,人类文明的更新换代、不断前进是基本的前提。我们不能做狭隘的文化遗产保护者。所以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首先要理智,要尊重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必然性。
其二是文化伦理方面。作为人类,我们有人的情感性和伦理性。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不是完全脱离了古代而凭空出现的。现代社会的一切成果,总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熟悉、积累、推陈出新,没有这些遗产,就没有今天的社会。举一个例子:我们今天很多的女性都打扮的很漂亮,而我们的奶奶、太奶奶可能并不漂亮,但是她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漂亮过。过去的女性可能没有这样现代的化妆品,但是她们有蜂蜜、鲜花、银饰等用于打扮。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年轻,就说爷爷奶奶太丑了,这就是文化伦理。所以我们尊重历史,对古代文明留下的遗产加以保护,就是从文化伦理的角度来看待的。
即使现在很多的文化遗产已不适用于今天的社会,但作为历史的、文化的遗迹,也应当将其保存。可以将其保存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里。今天的人们要认识当时的社会、当时的文化,可以随时去图书馆和博物馆查阅。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保留其历史的价值和认识的价值。
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毫无现代意义,只能躺在博物馆里。有一部分文化遗产在今天可以转化。例如:文化遗产可以作为素材,具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美学等价值。这些产业可以产生经济价值;今天要发展生态文明,中国几千年的生态文明智慧成果很多;今天发展政治文明,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政治文明值得借鉴;今天建设伟大的国防,中国古代有很多国防、军事方面的等等很多的思想留下来,如孙子兵法;今天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把汉语讲好。我们有汉语、汉字、汉文等文化遗产。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价值,我们要去认识,要利用好。
中国的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与时俱进的。将文化遗产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才能更好地为今天的人类服务。如果文化遗产和人类社会没有关系,只会变成累赘。所以我们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要用科技的能力、市场的能力、学术的能力和传播的能力,对遗产进行转化。举几个例子:河北省有位武术家叫吴连枝,他会一套太极拳,这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这套太极拳也不能用来打人,因为打人是犯法的。所以,只能自己玩,除了自己玩之外没有其他的用处。日本的一家游戏公司把他打太极拳的动作录制下来,制作了一套游戏——VR战士。这套游戏一年之内在欧洲卖出4亿欧元!花木兰从军的电影在美国也卖出了几亿美金。花木兰从军,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这个故事被美国人转化成了动画电影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产生了很大的经济价值。美国人把我们中国的国宝动物熊猫和中国武术的功夫相结合,拍成动画电影,在美国也获得了上亿美金的票房,并成为全世界年轻人喜爱的电影故事。这就是把历史文化遗产,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让历史文化遗产飞起来的典型案例。
中国的文化遗产包括无数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古老的体育、文化戏剧,等等。我们未来应该有大量的高科技的、生态学的、基因学的、影视学的、传播学的人才,参与到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转化工程中来。用我们古老的五千年历史文明,来创造新生的现代文化。这些就是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当年红军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革命根据地保护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寺庙古迹等历史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文物保护方面也做得很好。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破坏,但是周恩来总理对许多珍贵文物进行了重点保护。我们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单位部门,都是为了保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建立。从新中国成立那天开始,我们党和国家就制定了政策,建立了体系,形成了国家文化事业的队伍,这些工作展现了大量的成果。在今天谈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不要忘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博物院这些单位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文物保护的作用,也不要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最近才开始的。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意识不足,但现在要把这一部分强化起来。没有物质化的和文字化的历史文化遗存,消失的特别快,特别是语言方面。我们常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全称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是从保护语言开始的。汉语现在不会轻而易举地消失,但是汉语范围内的方言,方言范围内的次生方言,次生方言范围内的土语,土语范围内的黑话、行话、帮化,各种语言习惯等,就要值得我们的关注。现在汉藏语系还存在,各个语族还存在,但是很多民族的语言,已经有其名而无其语。比如满族的满语,多数满族人不会说满语;比如绝大部分的土家族人也不会说土家话。少数民族的语言是不能被忽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保护这些遗产,我们中国也建立了“中国方言学会”,开展了方言保护行动,对各个民族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普查。
然而,口头文化不只是语言,口头所表现出来还有相声、歌唱、民歌、讲故事,等等。中国有很多民族史诗,比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和其他许多民族的大量神话史诗故事和传说,我们还有大量的谚语、成语、俗语、歇后语等文化遗产,这些都需要进行挖掘、整理、保护。
藏族有扎巴和玉梅两位老人,他们不认识一个字,但是他们能唱出120多部的《格萨尔王传》,这就是民间现有的一种文化遗产存在方式。还有河北省的邯郸,历史上仅一个邯郸就为中国创造了4000个成语。邯郸原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首都,南来北往,文化交流频繁,历史丰富,典故无穷,这都是口头的文化遗产。还有河北石家庄藁城区的耿村,其中一个村民最多能讲800个故事。后来,这位老人去世后,800个故事就都没了。这种民间的口述史消失的速度太快。文化大同、趋同化是现在的趋势,很多少数民族都向城市集中学习,集中居住,边疆地区人口骤减,民族语言和文化消失地很快。现在世界上有大约6000个民族,到21世纪末可能会只剩下600多个民族。其中5400个民族都将会逐渐消失。所以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特别为边疆的、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而着急,政府实行了大规模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比如我们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并且经申报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有载体,口头文化遗产载体很少,也很脆弱,有时是稍纵即逝。一个承载了大量口头文化遗产的人死了,一个口头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就没了;一个具有古老故事传说的村落城镇化了,一个承载当地历史文化的“文化王国”也就没了。因此,现在对口头文化遗产本身的研究和保护都还是很不够的,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比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就编撰了40亿字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书籍,给民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载体,保护并传承下来。这就很重要,也很及时。
国家为抢救少数民族语言、民间故事、民间文学,做了50多年的工作,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产生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还在不断增加,优秀的仍然需要保护。近些年来,我们的文学艺术不太重视乡土文化和民间文学。所以我在中国作协的党组会上,多次都提到这一点。然而,没有人响应,甚至有人反对,认为乡土文化、民间文学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其实,今天的网络文学不就是人民的口头文学的变种吗?只是由口头语言变成了网络语言。而且口头语言本身也还存在,相声艺术、戏剧艺术也还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强调民族特色。民族特色不仅表现在语言说话上,还表现在我们的气质等多个方面的形式。民族形式,不是穿上一套民族的服装就够了,而是要有很多中国人的内在思想、精神、气度叠加在一起,才能成就中华民族的中国气派。
非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继承祖宗先辈留给我们的智慧,继承他们传递给我们的文化的精神。我认为,大规模轰轰烈烈的运动式的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是过去时了,当前的非物质化遗产保护,要从抢救性的保护进入到传承性的保护。传承,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的载体。特别是语言、口头文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需要用传承的方式,才能做到真正的保护。
从抢救性的保护到传承性的保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育传承。文化遗产要进入到学校、进入教材,进入到硕士、博士班等等各种各样的教育体系;民间还可以办职业教育中心。传承很重要,教育则是传承的有效途径。
二、学术传承。我们不能把包罗万象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后就放在一边,搁置起来不管了,就认为我们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了。我们要把这些文化遗产分门别类整理清楚,明确它的本体、主体、功能、价值、意义,再建立起中国的遗产学。在遗产学中,厘清口头遗产学、物质遗产学、非物质文学等。而后,可以再细分各种详细类型。我们大学里设立各种研究所,就是为了学术的传承和研究创新。学术传承技术体系是理性的,而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感性的,理性不足。所以要先总结出一套理论方法,总结它的精神意义,然后找出其传承转化的途径。
三、产业传承。我们很多文化遗产是产业型的,比如酿酒、服装、家具、建筑等。这些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产业。过去小农经济时代,作坊里生产出来的产品简单粗糙;但现在,我们可以运用市场、理念、知识产权和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将这些文化遗产进行精致化改造,并通过产业化的生产制造,服务当代社会,形成经济效益。
例如:丽江古乐演奏家宣科,先是把丽江古乐全部的录音、录像、文字存录下来。有原汁原味的版本了,再制作创新的版本。创新的版本可以有西洋音乐元素或其他民族音乐元素加入其中,原生态的音乐也可以根据今天年轻人生活的快节奏,与摇滚音乐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但主基调还是原生态的丽江古乐。这就是继承与发展。
河北蔚县的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团花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当代的需要,开发更多的现代内容。例如体育方面的奥林匹克内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内容以及脱贫攻坚的内容,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剪纸上表现出来,这就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赋予新时代的元素,以产业化的方式继承发展,达到了保护的目的。形式与内容随时代变化,产业传承就会产生巨大的竞争力。现在河北蔚县的剪纸通过互联网销售,客户遍布全球,一年收入20个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推动“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学互鉴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得到了自身继承发展的经济动力。
湘绣,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长沙湘绣城,有一个开发湘绣的公司,公司负责人叫曾应明,他开发的湘绣床单、衣服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占领了西班牙市场并辐射整个欧洲市场。他的公司里有很多韩国人,也有很多欧洲人在其中工作,制作适合各国客户喜爱图案的各种湘绣产品销售给全世界,公司一年能赚20个亿。尽管许多产品看上去不是中国的传统样式,但其制作技法却是中国传统的湘绣技术。这也是一种传承与发展。
中国纳西族的东巴文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日本人到云南丽江住了半年,专门研究纳西族的东巴文字。回国后,他把东巴文字中的象形文字,设计成各种图案,在日本造型学会举办的会展上展出,大受日本人民的喜爱。现在,日本使用东巴文字的象形符号图案作为公司招牌的,已经多达7000家,每年给日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日本人这种来中国取经式的开发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传承与发展。经过产业传承,纳西族的知名度也提高了,现在世界上有46个国家研究中国的纳西文化,许多外国游客专程到丽江旅游,来看东巴文字,来寻找中国古代神秘王国的神秘文化。因为中国有巴东文字的存在,有物可寻,所以,他们对丽江的印象越来越好,心向往之。由此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通过产业传承,是可以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形成产业化发展的。
四、传媒传承。电影、电视、网站、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介,对当代文化意识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将中国文化艺术拍摄成影视作品,编辑成书,可以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成主题音乐、主题公园和设计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再通过传媒源源不断地传播出去。这又是一种继承与发展。
今年7月,我们在丽江举办了一个“全球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全世界有150多家媒体参加论坛。这些华文媒体,把丽江四县一区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方位的采访报道宣传,铺天盖地。有杂志的深度报道,也有百度词条式的浅层传播。各种方式集合起来,形成立体的媒体传播。现在虚拟的数字化丽江古城已经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做的很大,就是借助了现代传媒的服务和推动。
刚开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有人认为我们是在保护封建文化、地方文化、民族主义的文化来对抗现代化、中央集权、中原文明,等等,说什么话的都有。但是,后来我们靠传媒证实了自己,靠传媒动员全国人民自己爱护自己的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几年过去了,实践证明,我们搞文化遗产保护是做对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有30年是在极左的社会状态之下,阻碍了我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进程。现在,在党中央正确的领导下,在中宣部和各家传媒的帮助下,以及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的不断建言献策之下,这项工作的发展进程被有效地推动着。我自己已经主编了37类、内容接近1万种文化遗产项目的图书,我自己出版的著作也有87种。我写了这么多的书,也是依靠传媒提供的各类信息和其他方面的支持才实现的。如果没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全国政协各个委员会提案,以及许多政协委员的全面支持,这些工作开展起来会非常困难。今后我们也要依赖传媒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五、国家传承。国家应该有更好的政策和更好的体制来科学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没有国家的、民间的文化保护组织和行动,这项工作就会出现散兵游勇式的、缺乏力度的所谓文化遗产保护,就会做乱做散。只有国家才能代表全体人民利益。国家可以搞清楚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搞清楚先进文化、外来文化、文化遗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找出文化遗产的定位。同时,国家可以制定政策,鼓励投资、开发技术、确定规范,确定能够实行标准和长远的发展规划。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的丝路青年,在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创新上,应该有所作为:
第一,希望中国的青年和全世界的青年一道,成为新时代丝路文化交流和各种各样文化交流方面的主力军。新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主要就是依靠青年来完成。过去的古丝绸之路再辉煌、再伟大,也都属于历史;新时代的精神和生命力就在年轻人的身上,青年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创造新丝绸之路的新辉煌。新一代青年有着国际的视野和人类情怀。“一带一路”建设提倡合作共赢,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上,青年要有责任担当,在学习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贡献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经验和智慧,这样千年古树才开出新的花朵。
第二,一定要与时俱进。目前,我们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和方法,主要还是依靠文字、录音、照片等方式进行。现在年轻的一代人创新能力强,科学技术的知识水平高,应该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发展方面有所创新。在知识更新换代的时代,青年人可以通过电脑、平台、大数据等全新的科学技术,来实现“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推广和发展。
第三,青年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过去的丝绸之路贸易,很多是在客观条件下自然形成的,通过各取所需的自然贸易、促成了各国人们的来往交流,就形成了自然的丝绸之路贸易。现在与过去不同了,是我们国家主动进行规划设计,提出的“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中国的青年也应该主动地响应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建设中,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青年们要做到这些,就需要进一步努力学习、创新发展,使自身有更强的哲学思想、科技创新能力和更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才能适应新时代条件下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形势和需求。希望新时代的丝路青年不忘使命,勇于担当,创造共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辉煌业绩。
监制:蒋 涛
编辑:岳零然
摄影:张一博
实习生:薛家瑞 董碧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