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3日 19:20 en
×

即将开通,敬请期待!!

丝路青年论坛

首页 > 丝路青年论坛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2021“一带一路”青年发展报告》专题一“一带一路”建设引领教育国际化:中国与沿线国家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实践、案例、挑战与建议

时间:2023-05-04 09:22:26 点击:15735次



《2021“一带一路”青年发展报告》专题一



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开发、共享和流动,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带来巨大机遇。但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也面临着政治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多变、部分合作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及如何对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等问题。

1. 复杂的全球经济社会宏观发展环境冲击高等教育对外开放

近年来,全球经济结构性下行压力加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单边主义、保守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为全球化进程人为制造逆流,抹黑中国教育事业,给中国留学生增加不公平的签证、就读、科研、就业等限制,部分中国留学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遭遇安全风险,既折射出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均衡受益和逆全球化带来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也给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带来负面影响。另外,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局动荡、经济落后,依靠自身资源无力发展高等教育和改善民生,给中国与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2.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在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规模暴发和肆虐,导致大量高校停课,减少招生,转向替代性的在线教育,不少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项目被迫暂停或者压缩办学规模。据公开数据,疫情影响全球近16亿学生正常学习,占全球学生总数的94%,波及99%的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国际大学协会对全球109个国家和地区的424所高校调查表明,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高校都表示受到疫情冲击,59%的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被迫停止运行,超过60%的高校表示被迫采取网络教学,89%的高校经受国际学生流动的挑战,80%的高校表示科研受到影响。作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和“一带一路”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中国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同样深受疫情困扰。尽管中国率先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在逐步恢复,但是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然深陷疫情泥淖,中国难以独善其身,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同样受到严重制约。另外,疫情还导致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比如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峻的学习生活环境、个人社交压力、就业失业压力等,以及因疫情滞留不能及时入境、回国带来的成本增加和安全风险。

3. 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能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亟待提升

中国高等教育尚存在世界名校数量不多,不少高校国际知名度、特色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在2020年世界500强高校名单中,中国有24家高校入围,低于德国(29家高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排名第二,但是与美国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排名前10的世界顶级名校数量较少。

另外,中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教育资源主要为庞大的国内生源及产业结构配置,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学科、专业、课程等人才培养体系的相应调整。但是,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与阶段差异性较大,加之“留学中国”热潮也是近年逐渐兴起,中国高校的国际学生培养体系需要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尽快实现有效衔接。像基建、工程、机械等服务工业化初期的专业对于中国学生的吸引力不断下降,社会就业需求也在减少,不少中国高校也在裁撤相关专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专业因其广阔前景受到中国高校和中国学生的热捧,但是上述专业在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培养方向和重点上恰恰相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存在差异,如何基于“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框架,构建精准匹配的合作机制,需要顶层设计和高校创造。

另外,英语仍然是国际高等教育的通用语言。在推进“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合作过程中,除了要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英语普及面及能力素养外,要加大中文的全球推广。目前全球有7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2500万,“十三五”期间全球参加HSK(中文水平考试)、YCT(中小学中文考试)等中文水平考试的人数达4000万人次,国际中文教育拥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不过,中文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仍较为薄弱,课程设置缺乏市场需求导向,很多中文学习者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既能熟练运用中文、又深谙职业技能和熟悉当地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远远不足。

四、新时代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对策建议

1. 培养中文+复合型、国际化丝路青年人才

中国相关政府部门、高等教育联盟、教育类社会组织、高校要利用双边、多边的高等教育合作机制,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特色及学科专业资源,加快跨境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学科专业、拟定招生规模、开展教学科研和就业创业服务,有序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丝路青年“留学中国”扩容提质,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为中资企业订单式培养“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要培养一批友华知华、精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熟悉国际规则和当地情况、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化人才。推动中国高校、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文教育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中资企业合作,打造“中文+职业技能”“中文+专业”“中文+标志性项目”等多种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形式,促进中文教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融入常规化青年人才培养中。

2. 拓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学科专业的高等教育合作

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高等教育特色鲜明且资源丰富,与中国存在较强的互学互鉴与交流合作空间。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整体相对滞后,但是不乏知名高校和优势学科,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178所世界500强高校,俄罗斯、乌克兰、捷克、印度等沿线国家高校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互联网等理工学科,马来西亚、泰国等沿线国家在旅游、食品等服务类学科,新加坡、匈牙利等沿线国家在经济类学科具有比较优势,与中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师培养等方面有较大的合作空间。

中国有关政府部门应制定专项政策,支持中国高校在学科、专业等细分领域优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扩大合作实效。建立行业类、专业类、学科类“一带一路”高校合作联盟,构建双边、多边、区域、高校间的学历互认、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以及课程学习、专业培养、实习就业、产学研合作等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效能。

3. 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人文交流

国际教育、人文交流和学术交流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也是面向全球传播中国声音、汇聚中国精神、宣传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战略举措。开展国际教育与学术交流,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民之间的互相认识、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和共同合作,普及普惠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成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资源、环境、生态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机制。因此,在办好现有“一带一路”高等教育论坛、峰会、展览等品牌交流活动基础上,可以向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地方机构、高校广泛拓展组织论坛峰会、展览展示、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教师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引导更多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负责人、知名学者、青年学生双向交流,扩大高等教育国际朋友圈。   

五、结语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释放的发展红利和产生的人才需求,中国政府和高校应以高等教育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打造更多“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示范项目,建设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优化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结构,打造“留学中国”系列国际品牌,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创新中文+国际教育,建立一批集人才培养培训、产学研合作和资源战略管理为一体的高水平丝路高校智库,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完善国际教育援助机制,争取沿线国家政府、社会各界、丝路青年、公众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信任和信心,完善国际教育合作的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聚力构建平等、包容、互惠、共赢的“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覆盖面和效率效能。

(作者简介)

杨东平:丝路青年论坛副主席兼秘书长、丝路国际智库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丝路百科杂志社执行社长


刘洋: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数字经济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研究员


龙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后、清华大学博士、贵州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黎川: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数字经济工作委员会研究人员


审校:张红霞
编辑:张一博
执行副总编辑:季昌仁
监制:杨东平   徐志强   蒋   涛
丝路国际智库交流中心理事长:杨邦杰  
丝路百科杂志社理事长:白庚胜
丝路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任:顾伯平
×

欢迎登录丝路青年论坛

Welcome to login
  • 手机号
  • 密码
  • 验证码
  • 如果您还不是会员? 立即注册

×

欢迎注册丝路青年论坛

Welcome to registered
  • 手机号
  • 图片验证码
  • 短信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 密码
  • 再次输入密码